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從飄逝的民族精神教育----淺論「教育部2005~2008施政主軸」

◎聖誕卡取代賀年片,民族文化的流失
隨著英語教學的開展,感恩節的火雞大餐、萬聖節的南瓜燈及聖誕節的耶誕老人等等,已經成為教室及學校的主要情境佈置;校長得扮耶誕老人發糖果,學校辦理耶誕活動也開始普遍。感恩節本是美國的本土節日,與我們何干?而耶誕節是基督教的聖日,跟佛教的四月八日佛誕,或農曆三月廿三的媽祖千秋意義相似,本是基督教友歡慶的日子,怎麼變成普天同慶了?想想,為什麼不是佛誕日或媽祖生那天渤海歡騰呢?我們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大家怎不去佈置呢?
舉此例,不是要強調宗教的分別心,而是對教育的價值深有感喟。店家商場利用西洋節日作促銷可以理解,而負責價值傳承的學校教育,如果也跟著未經思辯的通俗文化走,甚至把自己的固有文化短時間鄙棄掉,實在很可商榷。
曾幾何時,松竹梅蘭喜氣洋洋的賀年片不見了,全換成了白雪洋房的聖誕卡。這樣的文化消長及文化取代是不是正確,很值得教育界省思。
其實仔細思索,西方的強勢文化撲天蓋地只是原因之一,我們近年來的政治取向或說意識型態(ideology)的推波助瀾,也是斷喪民族文化的主嫌之一。
◎教育主軸去中國化,文化失根斷層意識型態宰制教育,學者有精要之論。Pierre Bourdieu指出,教育行動是由一種專斷權力所強加的一種文化專斷,所有的教育行動客觀上都是一種符號暴力,而教育行動則有助於再生產特有的文化專斷系統;Robert M. Hutchings 認為教育(尤其是免費的義務教育)是國家想要的樣貌的反映,教育制度的目標是儘可能使學生達到家長或社會統治集團想要下一代;Coleman更一語道出「有其國必有其校」(As is the state, so is the school),點出教育系統往往被置於執導社會的政治文化之戰略地位(程振隆,民93)。意識型態的教育過去被強烈批判,現在是否擺蕩於另一極端正待發酵呢?像統獨、國號、族群等台灣地位未定論之政治爭議敏感內容擬納入國二社會科課程(聯合報,民94),可以預見意識型態干擾教育淨土,將日益嚴重。
政治上貫徹「去中國化」的理念,落實到教育上便是文化斷層與失根。傳統文化遺產歷經數千年的萃取,成了文化基因世代相傳。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本是一脈相承,無法切割的,而今教育政策似乎是:與中國大陸共享或重疊的部分,都必須明白割裂。歷史上,就算激烈如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還是流傳下來,如果我們的教育為了要跟大陸切斷關係,所以祖先的文化遺產都視為外國、甚至「敵國」的東西,那是自外於祖先、自外於珍貴的悠久文化,損失的是我們自己,而造成的文化浩劫,影響的將不只是一群學子或一個時代,殃及後世絕非少數執政或決策者所能承擔的。
教育部九十三年十月底公布未來四年(2005~2008)的施政主軸,就隱藏著去傳統、丟文化的氛圍,至少對中華文化的教育內容是從缺的。教育施政願景是「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的新國民」。願景之下有四個綱領,分別是:現代國民,策略是提高語文能力、均衡人文與科技、強化多元與普世價值;台灣主體,發揚台灣特色、尊重多元文化、引領國力升級;全球視野,推動教育國際化、展現創意與特色、擴大雙向留學;社會關懷,扶助經濟弱勢、輔助學習弱勢、縮短區域落差、強化責任教育(教育部,民93)。
筆者分析與過去歷任部長教育政策最大不同,是對「去中國化」的釜鑿,對所謂「海洋國家」新名詞的灌輸(indoctrination)。我們每每抱怨「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胡亂簡化,各年級有斷層,國小、國中、高中的課程銜接不上,所以有人直言根本是把過去「貫」得好好的課程搞成「九年不一貫」;而今未來四年的教育施政主軸,如果以「去中國化」為主要基調,從台灣直跳全球,可能出現另種課程上的「不一貫」。
李登輝前總統時代還喊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進入世界」的口號,現在則是乾脆把傳統主文化及大陸拿掉,直接略過而布局全球。這樣做可不可行、對我們好不好,很有討論空間。
去中國化首先面臨的,就是民族精神的喪失。台灣雖然政治自主,但不論語言、血統、風俗習慣、民間信仰都源自大陸,從葡西、清領、日據、到國民政府時代迄今民進黨執政,雖遭受不同政權的統治,台灣的歷史源流大抵以大陸為根始。這種歷史長河,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是一人一政說切斷就切斷的,就算台灣真的獨立,民族精神也不可能隨政治革命而創造,更不是透過強力的教育灌輸,就能製造一套民族精神出來。
◎「國家語文」,定義不明
我們且先看教育部施政主軸,第一個願景「現代國民」之下的「提高語文能力」,首先落實推動英語教學,英語既是國際公民的必備工具,落實英語教學是睿智的努力目標,應為杜部長喝采。其次則是提升國家語文能力,然而何謂「國家語文」則模糊不明。從行之數十年的「國語文」改口成「國家語文」,其詞義為頗耐人尋味;又強調「營造國家語文均等學習機會」,也不知所指為何?現在我們的「國家語文」學習機會不均等嗎?一個國家到底有幾個「國家語文」?我們的國家語文到底是哪種?或哪些種?是閩南語嗎?加上客家語嗎?
須知,閩、客語畢竟是有音無字的方言。若要扮演倉頡,硬搞一套循音配字的閩南語(文),那麼文化與教育的災情將不可想像。啟人揣想的是,教育部是否不愛本有的「國語文」,想把閩南語(文)當「國家語(文)」但又虛與委蛇?其實閩南語也是大陸那邊的,甚至是少數人口中認定的「敵國的」,我們難道要棄而不用?
◎口號式的「海洋台灣」教育體系
第二個願景「台灣主體」之下「發揚台灣特色」,強調「深化認識台灣」,中小學課程要納入台灣時空環境的素材,確立「海洋台灣」的推動體系,強調加強台灣海洋文化與特色之課程與教學,培養學生具有包容博大、創新求變的海洋國民意識,展現「海洋國家」的特色,尊重多元文化;並自明年(即今九十四年)起,要求社會領域國中小教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包含台灣時空環境素材的比例不得低於50﹪;推動「走讀台灣」,鼓勵社區辦理認識鄉土、台灣文學賞析、台灣歷史導讀等課程或活動,使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台灣,發揚各族群文化與特點,發展新移民文化。
以「台灣」造辭繞口令,開口閉口必曰「台灣」二字,幾乎成了「愛台灣」的專利品,濫觴於政治角力場,教育也開始浸滲。教育政策應有其學理依據,不是憑空的口號,每個詞彙應有具體之意義與界定,而且是大眾一致之認知,像「海洋台灣」「海洋國家」之概念,定義就模糊不明,其課程與教學又是什麼?我們學教育又從事基層教育工作的人,也只能靠想像。教育部可能要辦個「海洋台灣」教育推動體系想像力創作徵文,讓大家以此口號來想像下位的綱領、內涵、具體措施與實施辦法。筆者揣測,也許包括部長本人,現在沒有人能說出何謂「海洋國家」,何謂海洋國家教育體系,更沒有人知道該領域有什麼課程,教了要幹什麼。
◎「放大鏡、哈哈鏡」式的「台灣」教材?
施政主軸把台灣鄉土教育做為「台灣主體意識」的核心手段,自九○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加入鄉土課程,包括鄉土語言、鄉土教材每星期各一節課,實施近四年來效果其實不甚了了。以國小六年的鄉土教材為例,就等同十二學分(另有鄉土語言十二學分),教材範圍從村里、鄉鎮到縣市都有,走走逛逛學校旁邊的小溪、村莊的廟宇或鄉鎮的農產等等。當今住宅型態與過去安土重遷的農村社區不同,就算村莊也是遷徙頻仍,外來學生讀了本地的廟宇過幾年又畢業離去,這些零碎的鄉土材料對學生知識沒有增加,也沒有價值性。目前呈現的鄉土教材多半小區的、零碎的、乏實徵的,有的地區沒有特色,也硬是為教材而教材,搞些典故傳說東拼西湊的。「走讀台灣」教學目前大約如此,這樣的東西上十二學分有沒有價值呢?
教育部尚未對目前散漫無效的課程做檢視改進,反而自九十四年起,要把國中小社會科領域教材或國中學測「台灣部分」貿然提高到50﹪以上。我們不知道這個比例是教育部經過理性分析的結果,還是只是基於「愛台灣」的思維?
社會科領域包括中外史地、公民與道德等科目,內容繁重。中外史地緜長逾萬年、囊括五大洲,歷史事件、人類興替、人文自然等等知識至為浩瀚,在在值得傳習。台灣誠然是我們生活的本土,但畢竟歷史只四百年,面積才萬餘方公里,歷史源流更與中國大陸無法切割,公民與道德也多屬無中外之分的普遍概念,如何界定「台灣部分」?真的硬要分配「台灣部分」達50﹪,那中外史地就得割捨近半,而且要把台灣的史地「見微知著」一番,就是要把彰化的濁水溪、嘉義的八掌溪,擴成大陸的黃河、美國的密士斯比河來看待,巨細靡遺都要學;連傳說典故、新竹貢丸、彰化肉圓、萬巒豬腳都拿來當學測,恐怕都還不夠命題。
我們擔心「50%」的政策下來,社會科台灣部分會變成「放大鏡式」的台灣地理配上「哈哈鏡式」的台灣歷史,這樣的「知識」固然十分的「愛台灣」,但教這樣的「知識」孩子走得出去嗎?愛台灣如果變成害台灣,絕非任何台灣一份子所樂見。
◎跳過中國大陸的學校國際化
第三個願景「全球視野」之下「推動教育國際化」,強調推動中等以上學校國際化,增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及國際趨勢結合,培養多樣性外語人才。為增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及國際趨勢結合,「預計到九十七年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的申請專利數將達150件,推動國際技職教育聯盟,加強與俄羅斯、印度與東南亞國家合作,輔導大專院校師生參與國內外專業證照考試、技能檢定或技藝競賽等」。
有點蹊翹,合作對象為何沒有日本、南韓、新加坡等較先進的國家呢?列舉的國家不知道根據的是什麼。這且不提,從上面引述的與國際趨勢結合,竟然最近最密切的「外國」----中國提都不提,可以看出完全略過中國大陸,有把眼睛矇住就以為不存在的逃避心態。
且看現實面,中國大陸目前是我們第一大貿易夥伴,年順差達二○○億美元以上,是我們外匯的主要來源。愈來愈多的廠商到大陸經商、卡位,愈來愈多的學生選擇到大陸留學、就業,兩岸儘管近年來因為政治意識而沒有官方溝通,但民間經商旅遊通婚等互動,實在愈來愈緊密。兩岸不管政治如何演變,互動的廣度與深度只可能增不可能減。這款依存需求台灣比大陸更強烈,大陸如果沒有台商,經濟固然面臨巨大損失,但美、日、東南亞等外商會去補位,短期震盪而已;而台灣如果沒有大陸的商場商機,只有絕路。兩者優劣勢處境實不對等,我們不能不自掂斤兩。
教育的目的除了要教給下一代普世的價值,也如斯賓賽(Lyle M. Spencer)所言要教給孩子未來生活的準備。您可以否定「公仔嬷」的故鄉,可以不稱大陸為祖國,但不能略過有關大陸的教材,不能略過大陸蓬勃壯闊的遞變,因為這是學生將來生存發展的實用知識。教育施政寧可讓學生去印度、俄羅斯、東南亞,卻不與同文同種、又生機勃勃的大陸交流,是典型意識形態主宰教育。教育真的「去中國化」了,下一代將面臨一個陌生的大陸環境,將失去在中國大陸生存競爭的優勢。我們該思索:是否坐困於台灣,徒有「愛台灣」的口號就能生存發展?
數年前曾在成都看見一個大看板,斗大字寫著「前進大西北」,若是台商,沒唸過大西北的產業、交通、資源、人文、地理、歷史、人種等等梗概,或是如以前孫中山的實業計畫,提到西北蘊藏礦產豐富、只待交通開發等背景知識以為評估,如何決定要不要跟著前進大西北?沒讀過長江黃河、搞不清上海深圳,如何評估投資就業、甚至遷徙定居等等之取捨?如果意識型態掛帥的偏頗教育真落實了,貽害的是自己的下一代,對於「中國」可是秋毫無擾啊!
◎教育政策忽略憲法之民族精神教育
第四願景「社會關懷」,其內涵為「扶助經濟弱勢、輔助學習弱勢、縮短區域落差及強化責任教育」等。
我國憲法第一五八條明定「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與科學及生活智能」,國民教育法第七條「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採九年一貫制,應以民族精神教育及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總統府,民88),可見不論憲法或國民教育法都把民族精神教育及道德教育列為施行重點。然而,學者劉源俊(民90)指出,九年一貫課程不談德育,而以難以理解的所謂「人本情懷」取代;不談民族精神教育,而以「鄉土與國際意識」取代。而教育部未來四年的施政主軸,法律規定的民族精神教育更是完全不見了;勉強與生活教育扯上關係的,是第四願景第四項「加強責任教育」的加強品德教育。但施政主軸文宣批判過去品德教育從「形式化」進而「虛無化」,於是提出「自覺性的責任感、發揚利他情懷、營造安全與和諧的友善校園、民主法治的多元普世價值----」實在也看不出積極具體的品德或生活教育措施。執政者自有其教育理念,但應該在憲法或法律賦予的責任下執行。生活教育包含道德教育、傳統倫常等等,固有價值系統饒富民族文化特色,每每值得保存與提倡。例如孝親尊師的觀念,深植中華文化或東方社會之中,乃固有優良傳統,這是西方值得向我門學習的部分,為什麼我們要自我放棄?◎文藝復興開花結果,文化革命不會成功否定中共政府,不必然要否定傳統文化;揚棄大陸主權,不必然要揚棄民族精神。有學者認為台灣不是漢民族或中華民族,所以不必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如謂:清國併吞台灣之後,移民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所謂「羅漢腳」的單身漢,許多羅漢腳就近與原住民的女子通婚,入贅於母系社會的平埔族家庭,今天台灣部分人就是這種「天作之合」的後代,因此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俗諺(李筱峰,民90);據此演繹,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沒有中華文化或沒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問題云云。其實,這是詭辯,為揚棄中華文化找口實,如果此說成立,連大陸內地也沒有漢民族了;從另一面向看,此說不正也足以證明台灣正是大漢民族融合的一部分。當今政治兩分連帶歷史學者史觀兩極,有些不免流於浪漫。但教育還是應該依據客觀事實,尤其國民教育不可以決定於一時之政治偏向。有一天,當我們的教科書寫出「外國的」關公媽祖、「外國的」孔孟儒家、「外國的」公媽祖先、「外國的」過年中秋、「外國的」漢語漢字、甚至「外國的」閩南語客家語,…我們可能只剩下台灣兩字,其他什麼都不是。民族失魂,文化虛無,我們的心靈將何所寄?這是教育還是反教育?我們固然尊重多元文化的開展、樂見百花齊放的教育新樣貌,我們也應珍視傳統文化、發揚民族精神。本文基於教育現場經驗,秉持教育專業良心,由衷祈望國家之教育施政多些教育、少些政治,多些務實、少些意識。就算要創造「海洋文化」「台灣主體」,也不要拋棄中華文化。畢竟,歷史上但見文藝復興綻放燦爛花朵,未聞文化大革命能有真正的成功。#參考資料:李筱峰(民90)。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特色。 http://www.jimlee.idv.tw。教育部(民93)。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的新國民。http//www.edu.tw。程振隆(民93)。挑戰--來自對的堅持。台北:龍岡。聯合報(民94)。統獨爭議可能納入國二課程。刊於94/1/15,A2版。總統府(民88)。國民教育法修訂條文。劉源俊(民90)。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商榷,刊於90/7/27中央日報文教報<教育天地>。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校長言:『竟然最近最密切的「外國」----中國提都不提』

不要忘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中國是本國,不是「外國」

還有想請問校長,既是中部人,
為何讀屏東師專,
而不是台中師專?

匿名 提到...

有些師專畢業的小學教師
因為讀師專時
校方不注重英語教育
以至日後缺乏世界觀
看不懂Times, Newsweek

只有中國觀
只知中國歷史
不知西方文明史

只有漢朝
沒有希臘羅馬
不識馬雅與印加
不知文藝復興為何物

所以滿腦子大中國沙文主義

以為中國文化就是一切
陷入夜郎自大之譏

對台灣發展的本土文化嗤之以鼻
不知[狗不嫌主人窮]的道理
看看中共統治下的福建閩南地區
解放以來
幾乎沒有文化上的進步
破壞的還更多

有些人只到過大陸的風景區旅遊
就自以為是大陸通
完全不知大陸城鄉差距之大
大陸的高樓大廈雖多
大陸人買不起
多數掌控在外來投資客

小學老師真要多充實自己
不要整天等退休
領月退俸(月領近七萬元)

匿名 提到...

你預言:

「可以預見意識型態干擾教育淨土,將日益嚴重。」

果然不幸言中

據新聞報導

有校長利用朝會

打擊不同黨的政治人物

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