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教師的人際溝通與人際吸引

壹、前言—----體認師道價值的變化
學年伊始,老師迎接新的班級、職務、甚至新進的學校經驗,修好人際關係這門學分,往後的日子才會順遂快樂。林清江調查比較1971、 1979及 1991年老師職業聲望(Job popularity)與職業形象(Job image)結果發現,社會大眾對於老師職業的評價一直很高,於今倏乎已過二十餘年,並無明顯變化(謝小笒,1995)。老師的待遇與職業聲望都居中上,照說生活品味人際關係(human relations)應該也屬中上,其實不盡然。
筆者觀察老師性格,不是擅於以說教,就是冷漠進退;不是表現出高處指導者,就是一副憤忌世俗的睥睨者。這些對人際關係都不是正面的態度,也許就是職業病吧。這個毛病在過往倒也無事,過去學校是知識唯一的傳習所,老師是知識的掌門人,家長多屬「青瞑牛」(文盲),在尊師重道的保護傘之下,小孩交給了老師任憑處置,雖不至於要宰要剮不過問,至少老師的管教家長沒有二話。老師穿著儘管破舊邋遢,仍被尊為仙風道骨;儘管主觀偏執,仍被奉為擇善不阿。
曾幾何時,受到少子化、個人主義教改思潮澎湃洶湧、父母教育水準提高及社會價值迷亂等影響,家長的學歷與老師並駕齊驅,學校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老師的生活閱歷不如家長深廣,加上人本主義高唱入雲,傳統師道價值逐漸裂解(錢得龍,2004)。老師如果還是以往的老師性格,註定要不快樂了。
貳、「老師性格」的特徵
老師工作稱「鐵飯碗」,無形中也助長老師性格,筆者觀察歸納「老師性格」有幾個特徵:
一、擅於指導(Guide):是「擅」而非「善」,似以先知自詡,對家長說話常是「你應該」、「你讓她」、「你不必」等等辭令,以含有指導、命令的口吻幫家長做決定。自己愛發議論,卻聽不進別人的想法,家長不再是農夫,如何再輕易說動?
二、難於妥協(Compromise):就算願意聽,也覺得自己是人間導師,不願真去體諒、讓步,怠忽別人的想法,輕估別人的困難,「眹即真理」,甚至把妥協讓步當成師道淪喪。
三、多於防衛(Defence):對不同意見過度反應,不是激烈抗辯、弄得親師衝突,就是冷漠消極、不予理睬,輕豎白旗,可能放棄家長也放棄孩子。強迫義務教育,家長也有幾分無可如何。
四、強於自尊(Self-esteem):自尊自我概念(self concept)的正向特質,但是過於自尊與自卑其實一丘之狢。如今老師從被供奉為與天地君親同列到家長動輒質疑,往往自尊與自卑矛盾交雜,一面顯示孤傲不群(Arrogant)的傳統驕氣,又有冷漠退縮以求自保的卑態。
這些,剛好都是人際溝通的絆腳石。
參、老師對人際關係應有的自覺
傳統因為家長聽話、認命,教師人際關係或說親師關係不是問題。現在家長跟老師衝突了,到處詆譭造謠者有之,串連抵制者有之,鬧到校長室者有之,找縣長局長申訴者有之,最糟糕者是運用政治手法,找民代及壓力團體召開記者會,搞得老師沮喪不堪。
老師不能再耽於過去穩坐寶座專等百鳥來朝的美好時代,應該體認溝通技巧的重要,即知即行,才能免於滿臉豆花猶不自知的困窘。
退一步看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看到學生送來,常要迎出去屈下(我不能說跪下)一腳,替孩子整衣順髮;私立中學的老師每每要拜訪新生家長,哀哀懇求,展現謙卑熱誠,只希望貴子弟能來接受教導。這些通常把溝通技巧發揮到極致;公立學校的老師無法體會,尤其一輩子操學生生殺大權的大學教授,只有人順我,何曾知道我順人?所以排課不順可怒吼,開會經常鐵公雞,反正教職不動搖,薪水少不了。教改廣設(其實濫設)高中大學,預估不久的將來大學會倒聲連連,教授恐怕也要奔走找學生才能保住飯碗,那時候教授的溝通能力肯定大躍進。國中小老師比教授好些,但好不了多少。
近年強調家長教育權,即家長的教育選擇權,有學者提倡公立學校應該也採取市場自由競爭取向,若真的實施,老師擔心減班丟飯碗,一方面要對學生嚴管勤教拿出績效,一方面得對家長和顏悅色,這時候老師肯定是個溝通高手。
人不能離群索居,魯賓遜就那麼一個,何況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童話人物罷了。既要過社群生活,就免不了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良好的老師,對教學可以減少阻礙、順遂圓滿;對做人也可以廣結善緣、心情悅懌。
肆、老師人際關係的層面
講到人際關係就要說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與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能夠吸引人才能與人溝通,人際吸引可為溝通搭橋鋪路,使其水到渠成。老師的人際關係包括行政、同僚、家長及對常人這四種,雖有不同的形貌,但結果異曲同工。
首先是行政層面,這分兩端,一是行政團隊本身,一是行政與老師之間。行政團隊包括校長、主任、組長、幹事及技工、僱員等等,這是科層組織(bureaucracy),必須依循典章制度、依法辦事、職權分工、階級權威、檔案卷宗及職務機密等,行政團隊應逐級授予權責,溝通協調保持流暢,避免躐等越級。行政溝通正式的部份為會議及文案計畫,非正式部分為指令、請示或聯繫,行政溝通的目在完成校務,合法合理前提之下,應以校長的意志為核心,行政一體,才符合行政倫理。
行政與老師,雖不必視為管屬之間而言聽計從或逆來順受,但權利義務或是服從配合的工作倫理仍要顧及,兼任行政者對老師應該協調服務真誠體諒,老師對行政同仁應該抱持尊重支持的態度。一方避免怠惰徇私或專擅粗糙,一方避免疑慮猜忌甚至謿諷逾分。儘管校園民主開放、多元參與,基本上校長還是國家、人民委託的學校經營者,他負責學校的成敗,也負責許多校務決定,其權責與領導運作必須拿捏精準,學校教育才能有效,這些不因社會變遷而迷失,老師能夠體察,才不會偏執而把溝通當成抬槓,或造成學校二分對立,那就有損工作倫理了。
而行政也應以身作則,事前多做溝通,事中機動支援,事後確實檢討;關懷老師、鼓舞老師,讓老師有好環境可好揮灑,「老師服務學生,行政服務老師」,行政教學一體,學校一家就靠成功的溝通。
第二個是老師同僚間的溝通,這層比較沒問題,小型學校老師彼此熟悉像一家人,通常比較溫馨;大型學校受限於空間因素,只有同學年感情較好,其他同僚則因為互動不足,顯得疏離。老師同僚間屬於非正式組織的情感依附,立場權益雷同,凝聚容易,同僚間溝通的困擾並不嚴重。
隨著教師組織與教師權益運動的抬頭,同僚凝聚可能走向不利教育或學校目標的偏鋒,大家應當注意並省思。
第三是親師間的溝通,這個層面問題愈來愈嚴重,受到時代因素(前述)的作用,老師的士大夫傳統觀念仍未褪去,對於家長動輒不從很難接受,家長認為老師只是教學行業,應該平等對話,雙方價值落差衝突於焉滋生。筆者觀察,老師對於家長的意見或批評,容易反應激烈,對家長會產生不可理喻的想法,若家長是高社經族群,那衝突就更難避免了。這種溝通障礙,讓老師與家長情緒困擾而弱化教育效果。
第四是常人的溝通,老師講台站久了,不免自覺高高在上,這許是老師的宿命性格,與鄰居朋友交往,流露睥睨挑剔貢高不群等個性。過去出自師範教育的背景,生性清儉觀念保守行事謹慎,這些特質在老師角色或獨善其身可以,在人際互動就不見得可行。筆者居住的社區就有許多老師,幾乎都是車進車出與鄰居不相往來,生活簡單內斂,卻又不似高社經階層生活多元的深居簡出。
可以想見,老師人際關係平均得分約只中下,老師雖然切中人人羨慕的「錢多事好離家進」,但許多老師活得未必快樂,患失眠、憂鬱或心身症等情緒困擾的的不少,壓力來源多屬工作壓力與人際技巧欠佳。老師能有商場業務員的一半的危機感,把人際技巧當工作,大概可以大大減少人際疏離,增添生活滿意感。
伍、老師的人際溝通
老師的人際關係學分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人際溝通,一是人際吸引。
先說教師的人際溝通。以學校正式組織來看,溝通愈良好傳達的效率愈高,最理想的狀態是像人體的反射神經,左腳踩空了右腳瞬間伸出補位,免得踉蹌跌跤,這是神經傳達正確、綿密配合的效果,在行政組織上,是成功溝通所呈現的默契,如果組織溝通不良,人際關係會阻滯癱瘓,左腳出問題非只關左腳,整個人會隨之跛掉,學校也是如此。
先談老師的有效溝通,綜合李美枝(1986)、陳皎眉(2004)及林仁和(2002)等學者的著作及筆者的觀察,宜先注意下面變項:
一、有關態度方面:
1、牽涉情緒成分的信念,改變比較困難,宜漸次進行。例如,老師知道某家長對自己「看不慣」、有成見,對自己的教學也會挑剔,其中已涉非理性成分,必須以耐心、行動,多次證明與解釋。
2、避免訊息具威脅性,而引起副作用----防衛機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如此不但溝不通,反而造成不易收拾的惡果。例如,老師在家長面前提孩子,就算孩子真的怙惡不悛,也必須先挑其好的先說,否則家長一聽別人批評自己的「心頭肉」,先覺得老師不愛自己的孩子,接下來的話不但聽不進去,還會引發攻擊(attack)如吵架、爭鬥,反向(reactiom formation)如氣老師卻反而表現對老師誇張的客氣、轉移(displacement)如對孩子出氣或冷漠退化(regression)如與老師不再互動等等非理性的消極反應,溝通變成障礙。
二、有關團體方面:
1、先了解溝通對象所屬的團體屬性及觀念取向,並找出上層關鍵人物,先從良性互動著手,多多接觸,再設法進行改變。上層既已平靜無波,下層哪會捲起千層浪?許多所謂團體意見其實是一、二人的意見,因為核心份子怕承擔過重,而以團體名義分攤壓力而已,溝通時不必面對團體,成員因為團體壓力而無人肯公開先軟化。只要找出關鍵人溝通,通常所謂團體意見就自然化解了。老師面對「一群關心的家長」時,可以先找龍頭著手。
2、正視並參與非正式組織(informal organization)的發展,這是以情感來結合自然的凝聚,其溝通至為真誠,其力量制為堅實。不管學校老師或家長都有「小圈圈」,善導之,這股力量會幫助學校上仙境;拂逆之,這股力量可使學校翻轉下地獄。若行政團隊能打入老師的小圈圈、老師也打入家長的小圈圈,可以建立情感。非正式組織的溝通往往超越正式組織,絕不可等閒視之。
3、溝通策略的運用:
a、注意時效,初始效應(principle of primacy)及時近定律(low of the recency)的拿捏要抓對,前者如諺語中的「先入為主」,後者如「臨陣磨槍」。新學年新老師,談吐舉止服裝儀容服務態度等都要注意,因為這時候大家都在打你的分數,這分數可能跟你許久,新人就算假仙也得裝裝,初始印象不可小覬。
新班級新家長的級任也要給家長好印象,許多聰明老師新學年先給家長一封信,陳明經營理念及教育熱情,開學初勤於電話訪談,安定家長軍心,換取家長的信任。第一印象好,爾後麻煩少。過去的從屬或死黨再好,邇近若不互動,很快就生疏了,認定哪個人值得維持關係,不可光靠過去的情誼,當下經營最要緊。
b、肯定參與者貢獻,人能領受尊重與榮譽,自然更能容光煥發自我肯定,而能積極向上拓展。筆者學校曾有次周報感謝欄漏打兩名指導老師,旁人不覺如何,卻引起這二名老師不平掉淚,並一再推辭指導比賽,可見其心中的衝擊。肯定是人人在乎的,尤其身為主任、校長者,不吝給老師鼓舞打氣,老師也多給家長、孩子讚美,雖僅一句話或幾個字,可能是最夠勁的加油。
c、適時提供事實以杜謠,人有事實資訊的需求,若未能接受事實資訊,必由謠啄取代,雖能滿足卻是誤導。筆者在北縣當級任時,有一民代到校長室喚我過去拍桌質問「為何讓女生到廁所吃便當?」,當下我只覺莫名所以,原來筆者剛退伍,要求打掃嚴,要學生要掃到在廁所吃便當也不噁心的程度,有一名過去老師特別寵溺的女生,她感覺沒有以前受重視,嫉生怨,回家跟父母加話,於是「一枝鵝毛變成一枝鵝」了。可見謠言殺傷力很大,要防微杜漸。老師間的耳語、家長間的傳言,學校、老師都應即時覺察澄清。
d、單面論述(one sided of argument)與雙面論述要適合對象,通常雙面論述對人較具說服力。不過,擔心知識淺、自尊低者不具分辨能力,可用前者,專挑好的說即可,例如對社經水準較低的家長;知識高、自尊高者或一般人用後者,正面儘量陳述,負面也說些,讓人有你頗持平的感覺,例如對學校老師的溝通。
e、要熱誠關懷、溫暖同理,以「誠」相待,不誠無物。「誠」與「實」不同,誠實不可混唯一談,誠者成功之言,實只是說真話。真話在人際溝通多半很傷人,老師興沖沖拿壁報給主任過目,主任皺眉說「坦白說沒看過這麼空洞的壁報」,老師可能發誓不再作壁報,像「逢人減壽、遇物加價」的應酬語怎能實話?見到家長就說「一個暑假不見怎老三歲」、「你孩子的童裝是199的吧」,實話固然實話,此後必與家長結下樑子。另外,傾聽最能表現真與誠關懷,是溝通必備。
陸、老師的人際吸引
其次談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親近樂群是美德,孤僻卻是負面評價,就連外向也比內向受肯定。人本來就是好群動物,社會心理學家McDougall把群性(gregariousness)列為人類十八大本能之ㄧ。受孤獨之苦,是人類難捱之活罪,所以犯罪者徒刑就是以監禁為之,可見人之間親近吸引需求的重要。
要吸引人,與人互動的語言、表情、動作都要注意:
一、弄清對象。「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是真的,論語謂「中上之人不可語下也,中下之人不可語上也」,例如,情之間的囈語儘管觸動芳扉,絕不可與朋友同僚套用。筆者監工學校的921重建工地時,與版模工一口「維士比」一句話,我要的他們都配合,因為我們屬於「同一國」的,這是弄清對象。
二、語言動作應一致。表裡一致,誠懇樸實易被接受,若語言與表情動作不一,對方會相信表情動作,因為從察言觀色就會起疑,「相由心生」,這是自然流露無法掩飾的。例如,說假話臉會紅,叫客人不急自己卻已站起來等送客,對方馬上發覺是在敷衍了。
相互吸引的因素複雜,但有一些招數可以學起來:
一、時空的接近(proximity)。「近水樓臺先得月」、「遠親不如近鄰」等,美國學者Clarke(1952)研究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城一半以上已婚者,發現其結婚對象住在16條街之內,稍早Bossard(1932)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幼年青梅竹馬長大分飛不再連絡,「水手之妻常有外遇」等,這些都是時空因素造成的結果。
與時空的接近相關者為熟悉性(familiarity),熟悉可增加辨識,減少對人的不確定、不安感,有助於正向感覺。老師要受人喜歡,就要主動接近人,增加接觸。熱情服務、主動積極的老師,通常「曝光率」高,也較能討人喜歡。
二、好的回饋交流。「投我以桃報我以李」、「愛人者人恆愛之」,依照社會酬賞與交換理論(social reward & social exchange theory ),要人喜歡,先要喜歡人,相互讚許支持,才能惺惺相惜。
三、態度相似。所謂「物以類聚」、「臭味相投」,思想觀念同質性,政治、宗教、意識型態相同者,相互取暖相處自然快樂。想與某人建立關係,可以投其態度之所欲,當然難免自隱立場。目前大家已被政治人物挑成立場兩分,這個領域若不確知家長立場,少提為妙明,以免引起另一部分不同立場者無謂的疏離與疑慮。
四、需求互補。男女之間常有此一配對,一依賴性強具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
)特質的男性,常找一個母姊型的女性匹配,截長補短相互欣賞有無,天造地設的一雙。筆者給人老古守舊的印像,但學校老師勇於展現活力,甚至以類似搞怪的「變裝秀」上班,我則欣然悅納,這許是一種互補型態吧。
五、充實自己。所謂「眾星拱月」,高能力者較受青睞,成為焦點。人往高處爬,人較希望與比自己優異者交往,可以顯示優越,可以拓展資源。但是注意,能力太高不行,「高處不勝寒」只好孤芳自賞。若自己真是「高人」,不妨偶出小錯,讓人有「此亦人也」的平凡感,才樂於同你親近。
老師要不斷進修充實學能、展現才華,較易讓人喜歡;但不必樣樣都超棒,搞得別人相形見拙,對人際關係反而不利;若真「好到不行」,還是適度謙虛為要。
六、外表好看。心理學上稱「月暈效應」(halo effect),即對外表好看者給予各方面的評價也較高。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尤其陌生之間的第一外表印象尤為重要,第一次印象不好,可能鑄下往後的成見,也可能沒有第二次了。老師新學期新互動,不可不注意。但足堪告慰者,時日既久,外表的作用漸減,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是也。
談到外觀,筆者覺得老師普遍失分。常見一些體育老師(或有些男老師),終年的T恤、短褲,配一雙油黑黑的運動鞋;女老師穿個家居上衣、短褲、口紅也不擦,看不出任何品味、美感。老師的待遇優厚,卻多數穿著隨意甚至邋遢。老師也要面對學生、同事及家長,算是與人接觸較多的職業,怎能不講外觀呢。天生麗質者不多,靠適當的穿著打扮可以為外表加分。基於禮貌或人際吸引,老師還是在外觀上投資點心血好。
柒、結語----「愛人者人恆愛之」
本文乃學理與觀察之陳述,但筆者認為要老師要溝通順遂、受人喜愛,還是靠一顆心,即「愛」。墨子說「世亂何自起?起自不相愛」,「兼相愛則交相利」,並苦口婆心高喊「兼愛、非攻」,真想去愛人,怎會輕易動氣衝突呢?俗語「情人眼中出西施」,類推之,若真愛人,必如情人但見美好而包容缺點。以愛出發,以誠待人接物,就算一時遭到誤解挫折,終必受人尊重,而圓滿有成。「愛人者,人恆愛之」,愛是人際良砭,愛是不滅的能,能傳染擴散,愛終必反饋諸己。

參考文獻:
李美枝(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林仁和(2002)。人際溝通。台北:洪葉文化。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書廊。
錢得龍(2004)。一場學校與家庭的戰爭—淺談親師之間的溝通與橋樑。師友月
刊,448,8-13。
謝小笒(1995)。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卷4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