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電死」&「迷網」!電視、網路沉溺的現況與輔導

寒假來了,父母傷腦筋也來了。最普遍的困擾是:怎麼讓孩子離開電視與電腦!
幽默作家侯文詠曾說:八點檔正值瘋狂時,八點二十分第一支廣告進來,台北翡翠水庫瞬間下降三公分,因為盯在螢幕前的三百萬人口同一時間如廁拉馬桶,這則誇張笑話,講的就是電視如何的宰制大家的生活;這是十幾年前的笑話了,現在筆者試著改成:某一晚間台北突然停電,翡翠水庫水位忽焉上升三公分,因為台北人都同時跑去投水「了斷」了!這個黑「笑話」有所本,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顯示,七成青少年會因網路斷線而沮喪或不安,也就是說,沒有網路的日子大家似乎活不下去。
◎電視&網路,青少年二大殺手
電視台語諧音「電死」,美國有人把螢光幕說成「第五面牆」(The Fifth Wall),多一面阻絕人際或親子溝通的障礙。而網路虛擬世界造成的「迷網」現象,可能要使網迷的新人類更像自閉兒(autism)了。
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中小學生一年平均在校時間是900小時,而花在電視的時間則是1500小時,五成的兒童青少年房間有電視,邊吃晚飯邊看電視的家庭有六成六(曾志遠,2001),美國孩子每天守著電視機的時間,平均長達四個多小時;台灣也好不到哪裡去,主計處去年的調查報告也指出,15歲以上的國人每天看電視時間平均長達2小時多,隨年齡而增長,65歲以上者高達3小時多;而父母與6~12歲學童共同從事之日常活動,也以看電視佔最多,高達八成(主計處,2005)。
電腦網路未盛行前,由電視獨領風騷,扮演扼殺閱讀的頭號殺手;如今網路風行,後來居上,年輕人走入網路世界,老年人仍留在電視前,大家殊途同歸,都在螢幕前獨耗虛無空杳的悠悠時光。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所公布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達1274萬人;12歲到15歲曾經上網使用網路的少年占92.93%,成為新興的網路主力;至於12歲以下的兒童上網人數則增加至106萬人(新聞局,2004)。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年的調查指出,七成四的青少年有網路沉迷的徵兆,這些徵兆包括網路斷線就會不安、上網時間總比預期長、上網時間愈來愈增加、依賴上網來撫平情緒以及遭遇問題就想上網等。前台北市議員謝明達、卓榮泰、柯景昇(1999)曾針對台北市數所中小學、使用過網路的青少年做調查發現:知道網路上有色情網站的青少年高達85%;這些曉得色情網站的青少年中,超過四成瀏覽過色情網站;六成是在家中瀏覽色情網站,其次為朋友家和學校;瀏覽色情網站後26%的青少年說不想讓任何人知道,63.5%會和朋友討論,但不讓家人、父母知道。
上列情況,還未探究到藏污納垢的「網咖」。許多家庭,電視與電腦常常是誘發親子衝突的媒介,也是今日腐蝕生活的二大元兇,對青少年來說尤其如此。
◎電視扼殺閱讀&想像力
電視成為主要休閒活動,排擠了閱讀、藝文、休閒運動等有益身心的活動,也影響到健康的家庭生活及親子關係的發展。美國的調查顯示,老師最支持關掉電視,因為教育現場的老師,深深了解電視如何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注意力。依照近年對腦波的了解,人的腦中有α波(alpha waves)與β波(beta waves),前者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後者則展現意識和思考。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β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α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α波愈強,β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吳韻儀,1999)。可見,上述老師的主張有生理根據可以支持。
電視節目聲色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使兒童習慣於被動的接受外在刺激,而非自發的內在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題,就尋求依賴,降低主動運思的能力。學者海利(Jane Healy)指出,電視對於閱讀不利,除了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還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眼睛只盯著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不用來回移動,缺乏瀏覽活動,致使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電視不只降低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扼殺想像力。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會自己創造出書中的情節,一面看書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貌、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的對話,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書中情境。這種自我想像的創造力甚為珍貴,但是電視沒給這種創造過程留下餘地。看電視,使得孩童習慣於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無怪乎看過電視童話者,對於畫面都感覺失望,因為沒有閱讀時的想像情境豐富多彩。
◎拆除「第五面牆」&開啟「另一扇窗」
對於電視的貽害,歐美開始發起「無電視週」(TV-Turnoff Week)活動,美、英、加拿大等地區數十個教育團體齊聲響應;美國也從1994成立「美國不要電視」(TV-Free America)組織(曾志遠,2001),把拒看電視當成公益推展,提醒電視對人的副作用,並鼓吹遠離電視,重新走出戶外,走入社區活動,或重拾書本,或增加親子互動與溝通。
台灣迷電視可能不下歐美,但尚未有這樣具體的組織。雖此,「關掉電視」也已經是普遍的覺醒與呼籲,統計學者柴松林說,他家沒買電視,幾十年來一樣過得好好的。儘管只要輕按遙控器電門就得了,只是處理電視留下來的空檔,父母要有智慧與決心。
聰明的父母應該拆除「第五面牆」,為孩子開啟「另一扇窗」。「關掉電視」的配套觀念如下:(一)親子共同規劃活動,(二)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三)開拓生活的視野,(四)改變孩子的學習型態,(五)減低物慾的刺激(林瓊楓,2005)。至於具體做法則是:父母可以提供活動替代方案,並讓孩子也有權利參與活動的選擇、規劃;關掉電視空出來的時間可以多做飯桌聊天,經營親子交流,也可以分擔家務體會父母辛勞,並訓練獨立自主的負責態度;關掉電視可以進行多元的活動,例如增加社交學習機會,走到戶外做體育休閒活動,也可以進行親子閱讀,培養動、靜態興趣,增進親子關係;屏卻電視被動吸收訊息的懶人模式,鼓勵孩子主動思考,積極解決問題,培養實際接觸與動手操作的學習態度。
電視節目無形中灌輸許多物質的、浮面的扭曲價值觀,不看何妨?若要看電視,一定要做好時間的安排與節目的選擇。千萬別當一進家門就拿遙控器、整晚讓電視開著的「反智」家庭。社會學習論的學者班都拉(Bandula)主張榜樣學習,父母應以身作則,不看電視給孩子示範;試想,小小居家,父母守在29吋螢幕前,卻要孩子靜心看書做功課,孩子就算人不在電視,心也絕不會在書本。
總之,建議父母要有決心,從小讓孩子在無電視污染的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孕育正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觀。
◎「迷網」青少年有「三多」&「三不」
大家開始對電視有所覺悟之際,另個更可惱的宰制者卻來勢洶洶,那就是電腦網路。許多青少年墜入網路繽紛世界中,游走在不當資訊、誘惑陷阱的叢林裡。
前些年常聽到學生家長沾沾自喜的說,孩子回家讀書打電腦,頗有既用功又先進之意;而近幾年聽家長提到電腦,多是搖頭苦嘆,對於孩子沉溺於電腦,三更半夜不睡覺,隔天起不了床甚為苦惱。學校的班親會,這類困擾是家長共同的痛。
金車的問卷顯示,「迷網」的孩子有「三多」,上網時間多、電子郵件多及虛擬對象多;也造成青少年「三不兩」現象,晚上不睡覺、上課不專心、假日不外出,及胖哥胖妹多、近視眼多(謝文華,2006)。有人認為網路沉迷是親子疏離的結果,但網路盛行帶來親子疏離也是事實,不管因果如何,網路洪禍確實已經波濤洶湧!
筆者觀察,目前國小中、低年級多還屬於電視族,高年級、國高中、大學則多是網路族。電視因為是單向傳播,而且節目時段固定,沉迷行為較有可逆性(reversible),只要家庭收視習慣良好,還算好管理;至於網路,因為是隨選與互動式的傳播溝通,網網相連何止天涯海角,電腦又是個別化的私密性工具,既不打烊又沒有時段性,瀏覽、E-mail、購物消費、聊天交遊、遊戲或找資料等幾乎無所不可為,小小滑鼠婆娑寰宇一線牽,怎不誘人?對於自制力較薄弱、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已然成為其主要的休閒天地,也是逃遁現實壓力的重要出口。
◎網路輔導&網路分級並進
北市中學生權益促進會巫婉蓉說,孩子沉迷網路,問題在於家庭、學校和社會沒讓他們感到溫暖,認為要「找到更好玩的東西」吸引他們離開;北市家長協會符慧中說,家長學會「敲鍵盤」減少親子的「數位落差」,學校除資訊課程了教技術,還要加強學生的網路素養(謝文華,2006)。其實「迷網」已經是青少年的通病,除非孩子有正確的認知(cognitive)加上堅定的意志(will),要找到「更好玩」的東西實非易事;筆者接觸有電腦素養的家長,對於「迷網」子女照樣感到束手;而學校則是教愈多技能孩子沉溺愈深,有必要在電腦課程中增加網路素養的內容。
在美國,美國線上網路(America Online ;AOL)提供兒童專屬帳號,孩子只能到有人全天監控的聊天室和網友聊天,同時也只能連結到適合兒童的網站。國內也有Seednet推出親子上網服務,只要父母擁有Seednet撥接帳號,就可以為孩子建立兒童專屬帳號,透過這個帳號,無法連結到任何色情及危險網站。
政府也注意到此一問題,新聞局設立了「兒童少年安全上網」主題館,除了告訴父母怎麼樣守護自己的孩子正確又安全的使用網路,也提出如何遠離網路陷阱,並公布網路交友的自我保護「二要三不守則」:「家長要關心放心」、「親子要約法三章」、「不私下交往,交友要公開」、「不單獨與網友見面及提供個人隱私資料」、「不露相,不要將自己的私人資料,在網路上泄露給任何人」。新聞局甚至提出「網路分級」的構想,並唱出順口溜:「分級保護做得好,閱讀資訊沒煩惱;網路分級加過濾,快樂上網無憂慮」。近幾年,國內外廠商也紛紛研發能過濾網路內容的軟體,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負面網站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網路世界門路互通、網網相連,哪裡能完全堵窒?
◎積極教育&消極約制兼顧
面對網路世界的引誘,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確的認知,其內容包括:
一、父母的自我網路素養
家長應該與資訊科技同步成長,知曉如何因應孩子所面臨的各項網路危險,包括網路交友、網路沉迷、網路色情、網路灰(自殺)黑(暴力)、網路交易及詐欺等議題,並懂得如何為孩子上網安全作把關。
二、對孩子的網路教育內涵
網路是虛擬的世界,由於易於隱藏,掩飾的壞人更多,必須小心受騙上當。因此,網路行為更應格外謹慎,不要以為身分隱蔽,就挾怨詆毀謾罵或散布不當言論,以免吃上官司;網路互動應該注意,別在網路上洩漏私人的資料,包括姓名、地址、電話號碼、就讀學校、信用卡號碼及密碼等。不要輕易與網友見面或通電話;若父母同意見面,應該在公開場所並有大人陪同。不回覆粗俗、威脅或猥褻的電子郵件;網上交談出現不當內容也應馬上退出。網路上通知中獎了、或邀請加活動,千萬別輕信,或隨意傳送個人資料,以免上當。
小孩上網,父母、老師該如何輔導?筆者建議,包括積極與消極二個層面如下:
一、積極的網路教育輔導
1、建立正向的網路使用態度:學校電腦課程除了教技術,也要教電腦網路使用修養,讓孩子知道網路是工具而非玩具,告知網路對青少年之負面影響,網路世界之可能危害,沉溺網路是虛擲光陰、傷身敗德的行為,鼓舞陶冶堅毅的意志,學生畢竟須以課業為重,不必羨慕同儕之不良嗜好。2、輔導選擇安全健康的網站:老師、父母主動提供知性、感性、健康的網站,與孩子商討研訂,置於「好站報報」或「我的最愛」等處方便點選,引導孩子樂於運用好的網站。3、鼓勵建設性的網路專長作業:指導搜尋資料(庫)、收集剪輯、相簿、簡報之技巧,培養製作個人風格網站、日記、影音、漫畫等嗜好,並減少上機做無意義的瀏覽、遊戲浪費時間。4、父母陪同發堀網路世界之美:父母宜事先做功課,找好優質網站,並先窺究其堂奧、領略其精髓,然後陪孩子上網,伴同瀏覽與解說,開啟其興趣並體會網路之妙用。
二、消極的網路約制管理
1、親子「約法三章」。父母對於孩子網路使用不必以開明自詡,應該適當限制,而且力求明確,分為三方面:一是內容,不該連結的網站(如色情等),不該使用的範圍(例如亂張、貼亂消費等);二是時間,又分兩種,其一是上網的時段,例如一週中何時可用何時不可用、是否完成功課才用、及考試前時段之限制等;其二是時間的長度,每次半小時、一小時?建議每天最多一小時;三是違規之處置,上網的內容或時間逾越規定時如何,表現優良時如何等。網路世界引誘力甚強,往往非孩子所能自制,建議父母試以賞罰分明,明確執行。2、螢幕擺放明顯位置:現在瀏覽器都可以同時開啟數個畫面,孩子會利用切換畫面方式「欺敵」,當父母靠近時就把網頁切換或縮小化,最好將螢幕置於開闊的視線或家人出入空間,例如客廳或玄關、走道等處,降低因隱晦而犯規的機會。3、避免上網咖:現今家庭電腦普及,網咖青少年多為了逃避父母的視線,容易衍生網路偏差行為,應隨時掌握孩子的行蹤,杜絕網咖習慣。4、做孩子的網路安全檢查:經常檢視其網站瀏覽記錄,若發現不當應適度介入輔導。5、設立兒童專屬帳號:這是對年紀較小孩童(國小生)的網路管理方式,等於加一層安全防護網,但對大孩子恐怕約制不了。目前這類服務限於技術、政策問題仍不普遍,有待政府積極倡導。
三、嚴正的矯治措施
網路對青少年來說有時可比吸毒、賭博,一旦陷入難以自拔。這時靠教育輔導恐怕難以奏效,必須靠相當於「勒戒、矯治」的手段才能奏功。當孩子已經罹患「迷網症」,既已成癮而且症狀嚴重已然危害身心健康、生活與學業時,父母就必須採取斷然的矯治處方,以免愈陷愈深,方法是:
1、建立使用者密碼,孩子使用必須大人輸入密碼開機,也就是使用理由須經父母同意才可上網。2、設立定時斷電裝置,時間到自動關機,強制孩子使用時間不可過長。3、親師多合作,學校老師應到學區網咖巡視了解;而孩子通常比較在乎老師,若家長管不動,尋求老師(尤其導師)協助大多有一定效果。4、關心行蹤並限制零用錢,斷絕網咖留連機會,也防止網路不當消費。
◎結語:正面運用「傳播」&「資訊」
許多重新珍視過去美好閱讀時光的中壯年人,常常提到非常慶幸自己生在那個電視尚未誕生的年代;過幾年,想必也有人開始要說,慶幸自己生在那個電腦網路尚未誕生的年代,多少還有幾許閒工夫翻過幾本閒書,網路來了,上網時間總嫌不夠多,哪有閒工夫?電視、網路對孩子時間、精神的剝奪與排擠,造成人際幼稚、知識貧乏、思想淺牒化與判斷力不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父母、老師應當引導孩子運用電視網路之「傳播」與「資訊」的正面價值,讓孩子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而避免其危害。#
參考文獻:
主計處(2005)。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結果提要報告。
林瓊楓(2005)。關掉電視打開生活----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開啟另一扇生命之窗。台灣教育,2006/12,636期。
吳韻儀(1999)。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謝明達、卓榮泰、柯景昇(1999)。春光何處有,近在彈指間「青少年對色情網站的看法」網路民調成果發表。
曾志遠(2001)。關掉電視可以洗滌疲勞轟炸後的身心。大紀元,2001/07/21。
謝文華(2006)。74﹪學子患網路成癮失調症。2006/1/5自由電子報生活新聞。
新聞局(2004)。守護您寶貝的網路空間—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成立。2004/11/30。http://info.gio.gov.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