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教育的「全民大煉鋼」!----從課程、教法與教科書發展檢討十年教改

壹、前言
教改決策雖有基層座談徵詢等形式,基本上還是教改人士的主張與浪漫。過去的教育模式,培育人才造就台灣經濟奇蹟,反而被革命式的濫改。有人形容這十年教改可比「十年文革」,改革的粗糙魯莽程度可比「全民大煉鋼」。對過去全盤否定,對改變貿然執行,是當今教育改革最深的罪愆。
「錯誤的決策決不能認真執行」
這些年的變亂,學生、老師、家長普遍感覺茫然、痛苦與失望,開始懷念過去穩定有效的教育模式。教改使國民弱化、社會成本付諸東流,從教育經濟學看,也腐蝕了國本。「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經濟學者高希鈞氏又說「錯誤的決策決不能認真執行」,在教改草率的今天,也引發基層教育者的另種省思。
一變再變、連年征伐
且看,從民國八十二年花費多少心血才研訂的新課程標準公佈,以至八十五年的新課程實施;從八十三年四一○教改運動起,以至八十六年底教改諮詢委員會的運作報告;新課程剛進行兩年(才到二年級),八十七年九月依據教改諮議報告讓「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趕著出爐,八十九年三月緊急公佈「九年一貫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該年九月開學試辦一年級起用「九年一貫」教科書;八十九學年「九年一貫」既已草草試辦,同年九月才公佈全程的「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民89),九十學年「九年一貫」一年級先實施,九十一學年一、二、四、七年級實施,九十二學年一、二、三、四、五、七、八年級實施,到九十三學年才能全面實施;教育部在九十二年四月三十日又公布自九十四學年起要全面實施之「九年一貫課數學領域課程修訂綱要」草案,並要在九十二年底定案,以取代「暫行綱要」。
這些只是課程的變,就夠令人暈投轉向,而各「變」間之能力指標的銜接落差甚大,尤其數學一科的情形就比想像中嚴重,束手無策之餘只能把責任推給老師去銜接補救。據台中師院徐麗照教授分析比較,現行「暫行綱要」數學難度比美國同年差兩年級,九十四學年起「正式綱要」之難度可能又比美國快一年級,中間落差三個年級程度,不知如何善了。
一連串教育革命式的大變,從課程、教法、教科書、訂立法規等等,急急亂亂,十年來台灣教育可說連年征伐,簡直到兵疲馬困的地步。
「一場兒戲一場夢」!教改惡夢!
本文從課程、教法、教科書來檢討,並從實務觀點探討可行之道。
貳、「領域」取代學科只是文字遊戲
課程方面,八十七年「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謂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協同教學為原則,不但把課程粗分領域來取代國小的11學科、國中的21學科,加上新的美語、鄉土語言、鄉土教材等,真正科目其實比以前多,但卻只以七大領域來取代分科,目的是學習要統整、教學要協同,但事實上是做不到的。
統整理念美好,實際做不到
以語文領域來說,國語文、英語文及鄉土語言三種教學,三種內容、師資性質迥異,怎可能協同得起來?理、化、生物、地科雖然統入自然與科技領域,但這四種課的教法、場地及教具都不同,硬是雞兔同龍,荒謬至極;至於把體育、教健康教育和道德湊在一起,也是格格不入;音樂、美勞一起上,更是滑天下之大稽,難不成邊唱歌邊畫畫?想出七大領域點子的「專家」難道不知道?
課程領域取代學科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得完整的知識,而不是零碎片段的學科內容。囿於上課技術難以克服,事實上辦不到。明知窒礙難行,學校也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務人員都照七大領域把課排出來了,課表的字變小些,體育不光叫「體育」,叫「道德與健康—體育」,真佩服規劃領域的專家的創意,體育與德育竟然同一科目了。以名詞遊戲服膺教改政策,豈是基層學校所願?
「綜合活動」「彈性課程」鬆散課比例太多
為了強調自由彈性,於是有空白課程。空白課程是沒有課程標準依據的教學活動內容,全憑教師專業的判斷以發展適當的教材,因此沒有教科書,也不實施評量,只要最終能達成教育目標即可(吳清山、林天祐,民90)。學校的所謂20﹪的本位課程,其中包括七大課程領域中有「綜合活動」,每週三節綜合活動及四節彈性課程,一週有七節課發展學校本位,實際上各校多半離離落落,真正發展像樣的很少(筆者似乎未見)。
目前的現況是:三節「綜合活動」書商提供了課本給老師使用,課程鬆散,上課毫無壓力,學生缺乏有效評量;「彈性課程」學校往往安排全校或年段式的主題活動,例如配合節慶設計活動、慶生會,或是以六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兩性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及家政教育)安排講座、演練等,這種活動狹義來說來不算教學。因為是跨年級合上,所以沒有年級的層次分級,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類似,例如環保教育不外了解垃圾分類,到了冬至就體會搓湯圓。像六大議題這些內容,過去的課程其實也都有,採取融入各科或專案教育或機會教育,因為這些是情意態度,並非知識性層次,融入學科中定位在副學習或附學習。彈性課程中把六大議題獨立作教學活動,把常識當知識教,而且隨興設計,沒有結構層次與連貫,稱不上有價值之教學活動。
「垃圾課程」排擠掉基礎學科
而國小學生最重要的國語課程,「九年一貫」的語文領域為八節,其中包含英語兩節,鄉土語言一節,真正的國語從過去的十節頓縮為五節,學生的國語文能力怎不降低?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從六節驟減為三~四節,空白課程、本位發展,排擠掉基本學科的學習,實在得不償失。現在學生作文能力差,錯別字連篇,數學計算能力弱,時間驟減也是主因。重要的基礎學科被彈性課程、綜合活動等「垃圾課程」課程排擠掉了。
建請教育部及早承認錯誤,恢復各科,刪減非必要的「垃圾課程」,增加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比例,落實各科目之教學效果。
參、過於強調主題式協同教學,學習淺化
八十七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出來後,不少學校投入心血、時間和精力開發所謂跨學習領域或主題統整及協同教學型態,諸多教育性雜誌、刊物和研討會裡也被宣揚、吹捧(黃嘉雄,民92),各校發揮「想像力」拼湊主題單元,不相干的科目東拉西扯,把原來各科單元依「名目」(不是依「性質」)勉強湊在一起,各科老師形式上協同起來,把上課玩得像夏令營,甚至像慶生會。師生都忙得不亦樂乎,才發現問題嚴重:教材流於淺化,各科進度打亂,學生能力殘缺,學習缺乏系統,上課秩序大亂等。老師、學校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家長也積極參與,學習指標卻達不到。其實,這只能說是教改花樣,是典型教改「大煉鋼」!
教改思潮對過去偏重直接教學法、講述法不以為然,以為教學改用討論教學法才能培養有創造力的學生;事實上教學法雖然林林總總,講述法還是教學的主要方法,尤其某些科目不光靠討論就能有效學習。靠學生自我發現,在初層次的自然實驗、語文創作領域可以,許多領域不能太依賴,譬如社會學科要先學會基礎知識,才有能力來作研討批判或進一步有創造思考。
迴避基本能力空喊創造力的謬誤
創造力如何培養?具筆者教室觀察,長於發表討論的學生未必有高創造力,經常木訥內向的學生,往往更有非凡思惟。從來投入於發明創造的名研究者、偉大的科學家或藝文大師,幾個是靠嘴巴與人討論出來的?小組或班級情境中的討論,多只是水平思考範疇,垂直深度則不彰顯,討論的多屬常識層次;善於討論者可能是優良的表達者,未必是真正的學習者。先備知識闕如,討論何所依據?過於迷信討論,學習反而無法深化,邇來教育流於淺碟化,這也恐怕是其因。
為了「快樂鬆綁減壓」,許多學科能力概念只好「迴避」不教。舉個壞例子,我曾看過某審定版五年級數學課本,教學單元是「因數與倍數」,通篇大概就是「你知道42能被哪些數除盡嗎?說說看跟同學討論的結果」之類的內容,這樣進行幾頁後就是練習活動(題)了,這單元算結束。這種單元應教給學生「質數」「合數」「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而且學生要會以「倒除法」來演算求出因數等,這些是單元應帶給的「能力」,但課本就是虛與逶蛇廢話連篇,捨不得教學生概念、公式,捨不得學生演算、捨不得讓學生具體認知。如果數學老師夠經驗夠專業,還好,清楚要給學生什麼,懂得補充強化;如果老師不察,也跟著瞎討論完事,然後這單元就教完了,學生的能力在哪裡?現在小孩演算習題的情景,明顯少見了,我們不敢預期這批孩子的能力真的帶得走。
快樂當道,會不會九九乘法反而不重要,這是本末倒置。筆者女兒四下的數學課本單元名稱有「快樂的小鎮風光」,多快樂迷人?但她的解題能力卻不足,筆者擔心她將來學力測驗或生涯能力是否依然快樂?數學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學「會」最重要,然後才是「創造力」,創造畢竟是少數數學天分者的事。還不會走就先要飛,結果連走也不行了。
教學是「工作--成效」的概念
「快樂鬆綁」沒人敢說不好,但學校的目標要先抓準,如果把學校只當是樂園,那○○國民小學必須改成○○兒童樂園;如果這樣不對,學校就不能只強調快樂。筆者非常贊同歐陽教(民78)指出教學是「工作--成效」的概念(Teaching as a task-achievement concept.),以反駁布魯納的所云「認知是歷程,而非結果」(Knowing is a process, not a product.),歐陽教舉例說:正常外科醫師絕不會說「手術是一種歷程,不是結果」(Operation is a process, not a product.),如果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外科手術哲學,沒有病人敢進開刀房給宰割。教育經濟學強調學校應有效學習,學習的目標必須達到,教育的投資才有意義,「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教學是誤人子弟,教學肯定是要耕耘也要收穫。
建構式數學一窩「瘋」,學生變笨
前些年我們中小學生常在世界數學競試中名列前矛,傲然成就反被扭曲嘲諷,以「填鴨式」醜化之,否定數學教學,把長久累積的數學教法貿然拋卻。
某「專家」率先倡議建構數學,大家應聲唱諾,認為要讓學生保留創造力,學生要自己發明算法、自己歸納公式,於是乎從算手指、量米達尺式的「生活化」學習開始,不管孩子多大,一律回到具體操作期的七歲以前的思維(認知發展心理學者皮亞傑的理論)來解題。算法公式都可不學,人人重新經驗嚐試錯誤的數學歷程,大搞「障礙資源班」式的教法,於是乎數學內容變淺、變少了。
建構數學只是眾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絕不是教學萬靈丹,說穿了只是一種數學的教學哲學罷了,卻因一時感覺時髦,而且和近年教改氣味頗能相投,大家一窩蜂附和,黜百尊一,儼然變成教育政策,縱然未經發展評鑑,不論官方研習或學院進修,無不鼓吹施行。實在說,過去三、四年來不管懂不懂,若拒絕建構數學,可被批為不適任老師,教育機關也明確推展「建構式」教學,教科書也多如此編輯,很多師生為建構而建構,結果是老師嘆聲不斷、家長抱怨連連、學生愈來愈笨,真是「哀鴻遍野」。
現在發現學生能力降低,建構教學法行不通了,不管教改人士、主管機關或學者專家,都開始撇清否認,彼時多少基層教育工作者力陳不可行,誰聽?
肆、台灣沒有多版教科書的條件
數十年來,台灣已展出完備的國民教育課程教材發展機制,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發課程教法,國立編譯館編印教材教科書,教育資料館發展教學資源,有所謂「板橋模式」、「舟山模式」與「南海模式」,培養一批專業課程、學科專家,這批人才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省去民間成本。而完善的發展課程教材模式,每一次改變或修訂都經發展、試用、修正、評鑑等歷程,時間循序,做法嚴謹,教科書物美價廉、全國通用。
效顰美國多元化、因地制宜的多版教科書
然而,教改風潮否定統編教科書價值,認為有政治、性別等意識偏態。
而且,認為美國全國無統一教科書,所以我們也要模仿比照,以符因地制宜、多元發展云云,其實引喻失據。美國面積930多萬平方公里;從加拿大到墨西哥寬2575公里,自大西洋至太平洋長4500公里(還不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美國大陸氣候分為北太平洋區、中太平洋及洛磯山區、西南區、中西區及東區等5個氣候區,人口2億8仟多萬人;人種包括印地安,英、歐、非、亞裔等族系,地理產物風情民俗各地迥異(外交部,民92)。而台灣呢?面積不過3萬6千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80公里、東西寬約140公里,人口2300萬人,人種除了極少數原住民,其餘幾乎都是漢人;以台灣的交通資訊發達狀況,台北市、台東縣文化差異不大,多版教科書的做法與美國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不同。
何況,我們開放教科書政策是各校選用,同一村里的兩校可能用不同的教科書,台北市敦化國小可能和台東蘭嶼國小用同版的教科書,哪有多元化或因地制宜?台灣才多少學生?國民教育階段搞五、六種(幾年前還近十種)教科書?
多版教科書徒增銜接困擾
目前五家以上出版商爭食,編書、印製、鉅大的業務行銷投資,各家搶占市場大餅,進入教科書戰國時代!教科書變成激烈競爭商品,書本內容反而其次。學校設教科書選用委員會,國小老師因為忙於課務,只能利用一個週三下午完成教科書評選,有些小型學校一個年級才一班,一名老師要評鑑五種以上教科書,根本沒時間了解各科內容、能力指標等細節。教科書為贏得老師青睞,要美要多要大,這些「表面效度」只是增加學生與家長負荷罷了。
發現這版不好明年要換,又有銜接問題,老師是否有精力把教科書間的差異做能力指標比較、進一步編製教材作銜接補救?學生轉學又要重買教科書,既浪費又有銜接問題。在班級情境下,教科書的銜接補救老師很難負荷。所以遇到選錯教科書或轉學,學生倒楣老師也困擾。
教育決策草率也擠壓教科書品質,像八十九學年急著全國試辦「九年一貫」,但八十九年三月教育部才匆匆公佈「第一學習階段課程暫行綱要」,出版商一面編教科書,一面等教育部公布課程綱要,等到課程綱要一出,趕緊送審,教育部趕緊「審查通過」,學校趕緊選用,以免新學年開天窗,兒戲的教科書發展模式!
民間版教科書未必去除意識型態之疑慮
至於教科書的意識型態,其實是「左批右、右批左」的問題。若教科書統編有意識型態之疑慮,開放由民間編就不會嗎?可能更嚴重。書商是營利事業,教科書要經過審定之鑰,在政治路線上絕對要配合,只要審定過程一差池,趕不上學期發行,便血本無歸。假設,政府發函出版商,「建議」把「公投」納入教材,誰敢不從?沒有意識型態媽?
教科書盲目編,老師盲目教,學生怎麼不變笨?教科書若可靠,老師就算能力普通,照著書本教會,總不至於離譜。讓教科書爛,要老師自編教材才以提昇專業,是天方夜譚,事實上目前老師沒這份精力。用國家之力編一套好教科書有何不好?基層教育界,真的很懷念過去嚴謹有序的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須知國民教育的宗旨,是要讓國民具備基本的生活知能,本來就是國家教育,先進國家亦然,國家編印教科書是理所當然。應恢復過去國立編譯館統編模式,把教科書健全起來;而老師的責任是提昇教學效果,不是發展教科書。
伍、結語
教改以來政策也有好的,例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增的英語教學,林清江部長的終身學習理念,曾志朗部長的推展閱讀運動等,都是很具價值的教育政策。我們希望好的教育政策要堅持,錯誤的要勇於檢討改正,就算「走回頭路」總比走死路好。亡羊補牢,不可行就趕快修正。
總之,教育不像經濟瞬息萬變,政策必須跟著隨時應變;教育政策不是靠熱情與浪漫,必須應謀定而後動,教育決定國家是下一代的一生,應戒慎為之。

參考資料:
吳清山、林天祐(民90)。教育名詞解釋(空白課程)。教育研究月刊,86期,頁112。
歐陽教(民78)。教學的觀念分析。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28。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民9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外交部(民92)。www.mofa.gov.tw/newmofa/index.htm, 2003/6/11。
黃嘉雄(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篇修訂要點及其意涵。國民教育,43卷3期,頁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