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建立學校形象----從品質與行銷下手

近年高速公路T壩看板開始出現大學的廣告,過去只私校有,今連國立校院也不遑多讓。「老神在在」關起門來辦學的時代已然過去,學校行銷(School marketing)是學校行政的新興項目。
○行銷,突破學校現狀的蹊徑
過去學生來源穩定,傳統家長對學校教育包容度高,畢業幾班進來幾班,隨著少子化、家長教育選擇權的高張、家長自主意識的抬頭、及學校外部的壓力----如民代、民間團體及媒體的挑戰,學校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競爭,中縣就有一所國小五年來減少近五十班。除了努力經營,追求卓越,也要讓外界發現學校優點,才能吸引學生,持續發展。學者黃良義(2005)指出,環境變遷與時勢更迭,學校必須從因循保守蛻變為積極提昇品質,學校的營運與管理倘能汲取企業的經營理念,將有助於強化競爭力,而行銷理念的運用不啻為突破現狀的一項蹊徑。
學校行銷包含校內的組織溝通和校外的宣傳行動,對象是校內人員與外部顧客。前者包含教職員工、學生的內部行銷,後者則涵蓋家長、社區大眾和上級教育主管機關等外界人士。學校應該運用有效的媒介與方法,積極主動行銷,吳清山(2005)提出學校行銷十項策略:(一)高層積極倡導規劃行銷工作,(二)發展學校特色提供行銷素材,(三)善用網路行銷宣揚學校品牌,(四)做好公共關係豐富學校資源,(五)發行學校刊物分享辦學成果,(六)了解顧客期望改變行政行為,(七)建立學校品牌提升學校形象,(八)力行品質服務強化經營效能,(九)撰擬新聞稿件提供媒體報導,(十)建立行銷共識發展行銷文化。
學校行銷與學校公關不同,行銷以品質為基礎,是真實的、是卓越的;公關則是運作而來,是拉攏的、是交易的。學校行銷目的是要建立學校形象(Image of School),樹立學校口碑,俾近悅遠來,吸引顧客(學生與家長)上門。
○形象,學校的口碑
學校形象的建立,對於學校正面效益甚多,筆者歸納犖犖大者至少六項:1.提振師生士氣,2.促進學校凝聚,3.獲得經費補助,4.增加學生來源,5.廣獲外界資源以及6.減少運作阻力。
維護學校形象的維護基本原則是隱惡揚善,積極面要擴大正面消息,消極面要弭減負面消息。正面消息的來源不外學校表現,包括教學學習成果、對外競賽優勝、師生優良事蹟、師資環境設備條件等,除了透過校內宣傳,也要藉助傳播媒體的力量;至於弭減負面消息有二個層面,首先是遏止負面事件的發生,其次則是妥慎的危機處理。
學校平日要見微知著、敏覺問題,不斷創新精進,不以消極守成、但求平安為滿足,才能避免負面狀況。危機處理要及時反應、降低危害、探明原因、化解癥結、檢討改進及追蹤管理等,過程中切忌不相干者介入,慎防有心人士趁隙擴大事端。學校的危機管理與形象管理是相輔相成,特別是危機平息後,重建形象十分重要,研究顯示,有較佳公眾形象的學校,危機爆發後的復原速度也較快。
 近來,許多學校引進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把學校的標誌(Logo)植入學校的物件中,例如校徽校旗、資訊網站、建築意象、簿本、書包兜袋、服裝、茶杯、信封信紙、桌椅等等,作為學校形象與學校行銷的圖騰,普植人心強化印象,達到宣傳效果,例如中縣文雅國小,創校之初對CIS就有一套完整的設計。
硬體層面,從視覺美學的觀點切入,經由校園規劃和藝術傳播的手段,來塑造美好校園形象,例如中縣中科國小,以木竹等本土建材、清水磚拱廊等客家風格,營造彈性典雅的學習空間,突顯地方風貌與傳統意象,強烈傳達了學校風格與教育訴求,觀者多覺印象深刻而美好。學者鍾以俊(2003)說,學校形象由外在的物質景觀和內在的精神景觀組成,學校規劃設計要遵循個性化原則、情意化原則、整體化原則、參與性原則。學校物質景觀的審美設計要把握兩點:校園建設與景觀優美和諧;生態健全、融合自然與人文為一體。學校精神景觀的塑造也有兩端:學校形象的認識和把握;透過審美的傳播在公眾心中留下美好印象。
○媒體,直接的行銷途徑
增加曝光率,是增進學校吸引力的良方,最直接的途徑莫過於大傳媒體。也可透過校刊、文宣的印發,邀請家長、外部人士、長官前來參訪簡介;或透過師生廣伸觸角,參與各項競賽表演、機構社區服務活動等,以良好互動廣結善緣。
善用媒體資源是具體的行銷方式,首要與媒體保持良好關係,對於地方記者、文教記者應維持起碼的聯繫。俗謂「見面三分情」,素未謀面者,記者下筆的負面消息較無所顧忌,正面消息也較趨淡化。與媒體交往應秉持真誠原則,記者多閱人廣闊,過於浮誇矯飾,效果適得其反。
媒體關係的經營也是以學校品質為前提,學校有績效具特色、媒體自然樂於報導,當學校口碑建立,正面事件有加成效益,負面事件的傷害也有消弱作用。筆者嘗見有人以送禮請客的陋習對待記者,媒體人會互通聲息,也許表面不拒,骨子裡卻輕鄙,反而給人搞公關不務實的負面印象。
另外,學校宣傳要具有價值性,常以奇趣搞怪事件見諸媒體,雖然增加曝光率,但畢竟缺乏深度與價值,難獲認同。媒體的運用重質不重量,學校畢竟不同於商品,新聞發布要適度,要對學校的形象有提升作用,除了偶發事件或榮耀事蹟,媒體有興趣找校園的時機有:開學、新生入學、校慶運動會、校園選舉、教師節、藝文表演、畢業典禮、辦理校際競賽、名人來訪、資深教師榮退及偶發事件等等,要能別出心裁並深諳媒體之所欲,即新鮮脫俗、奇趣感人或饒富意義等。
筆者常見校長朋友對記者或卑顏攏絡,或敬而遠之,都非應對之道。歸結經驗與觀察,學校對大傳記者的經營應注意四點:
一、保持起碼的聯繫:平日不妨電話與記者寒喧,或對其當日報導、新聞良窳予以回饋,記者也是作者,對於讀者的回饋通常很期待,也透露讀者對報導的重視與關注,這對記者是種鼓舞,可以增加其正向感覺。
二、適時適量提供消息:記者每天必須有一定的發稿量,得挖空心思搜尋新聞題材,有人自動提供資訊,記者自然歡迎,但是要適合時機,例如學校有重大成果或特殊事件。但也不要太頻繁,同一學校老上媒體,失去新鮮感,容易引起外界反感。
三、不拒絕不迴避:記者非洪水猛獸,找上學校時不要迴避或拒絕採訪,誰喜歡吃閉門羹?有時記者來採訪是上級指派,必須獲得資料才能交差,拒絕採訪等於是破壞其任務,可能以負面材料取代,對學校反而傷害更大。
四、心平氣和面對記者:切記按下情緒,切忌遷怒,以誠懇態度婉轉面對,往往可以獲得諒解。不要以no comment(不予置評)或掛電話應對記者,遷怒帶給記者負向情緒,不予置評等於放棄說明,徒讓負向消息單面傳播。
媒體意識抬頭也有副作用,黑函中傷也多,媒體對於竦動爆料常生見獵心喜、怕落人後,往往未經充分查證就報導,造成學校傷害者數見不鮮。依鄙見,這種情況學校千萬不必怒責媒體,也不必奢求媒體認錯,若結下嫌隙反而不利。應該主動向記者澄清,態度宜理直氣和,表達學校的委曲與傷害,並表示諒解媒體的角色與立場。認識的記者多會表示歉意,陌生的記者也會表示爾後更加留心,也可以向採訪主管(如地方特派或報社採訪主任)反應,若溝通順利而媒體自覺有所虧欠,通常會設法在往後的報導來彌補。
○品質,是學校形象的保證
上媒體的前提是要「有料」,所以品質是學校行銷的前提,沒有品質的行銷是假的,一戳即破;而有品質卻忽略行銷,對學校成果無以彰顯甚至打了折扣。
學校教育品質概念複雜,包括整體教育運作的過程及成果,學校績效與目標符合的程度等,黃建忠(1999)提出其內涵囊括(一)教師的品質、(二)教學的品質、(三)學生的品質、(四)行政的品質及(五)環境的品質。
一、狹義:學校的產出
狹義而言,品質主要來自學校的產出(product),筆者認為學校的具體產出可從十項指標來檢視:
一是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是一種工作(task)--成效(effect)的概念,有
學者強調教學只是一種過程(process),可能只是學術象牙塔的語言,學習要有成果,學習一要達成教學目標,學習要能通過檢測,學習的結果要具備競爭力。
二是學生的學習內涵:課程科目、教學內容應周備而合乎教育規準,肆應知識變遷,避免遺漏價值課程,也要避免充塞垃圾課程。
三是學生的生活教育:生活常規、倫理道德、打掃應對、整節禮貌秩序、服裝儀容、交通安全等生活修養各面向,是否合於水準。
四是學生的多元才藝:除了基本學科,在體育競技、創作藝術、文學音樂、電腦奕棋等各種才能,都能開展多元觸角,豐富學生的生命內涵。
五是學生的競賽成果:學生對外比賽是否脫穎而出,也是衡鑑學校的菁英教育水準及競爭力的展現。
六是教師的專業展現:教師應有良好的養成教育,並不斷參加在職進修,具備高尚的品德服務利他的胸懷,教學認真愛護學生,懂得自律,參與專業組織,遵守教師專業倫理等條件是否俱足。
七是設備的完善豐富:學校的軟硬體環境、建築空間、館室設備、教材教具及圖書等是否周備,有無定期補充更新或提升。
八是優良的學校文化:學校是否據有特殊的優質文化?譬如,英國伊頓中學(Eaton College)以貴族風培養上流文雅人,成大學生紮實質樸呈了工商界的最愛,台大洋溢自由學風是多元民主的搖籃,師範生保守質樸而生活教育好等等,都顯現了學校文化。學校可從共同願景的確立、組織氣氛的改造、學習型團體的推展、落實團隊與個人的進修等路徑,營造優質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
九是豐收的學生進路:畢業生升學優質學府或進入優良企業的多寡,直接考驗學校的教學成效與學生素質,目前國中畢業有基本學力測驗分發入學,國小也有升學國中資優班、特殊才能班及明星私中等,也對學校教學進行某種檢視。
十是校友的優異表現:校友是學校的真實產品,校友的品格、能力、發展,對社會國家的貢獻及影響力,就是學校產品的最佳證明。
二、廣義:全面品質管理
廣義來看,近來倡導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修正過去只在終端做產品做檢測的單一認定,而改以過程導向的管理,也就是形成性的、發展性的、有機全套的品質概念。特別強調管理者的責任,人性化管理、團隊精神教育訓練、人人負責、把家長當成夥伴,以日新又新的精神力求精進,以滿足教育目標與家長的需求。吳清山(2005)指出,全面品質的管理內涵包括全員參與、持續改進、顧客導向、事實管理及事先預防等。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就是採取全面品質管理的檢定,例如中縣葫蘆墩國小通過ISO9001認證,表示學校在標準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育所應有的優質服務內涵,對學校品質與形象有加分作用。 
○結語,形象就是競爭力
學校形象幾乎是競爭力的同義辭,而形象得自於正確的行銷;行銷的憑藉是品質。所以,辦好學校、做好教育是基本,但還要讓師、生了解,社區、家長共鳴,甚至要讓外埠與上級機關都知曉,學校聲望高,學生來源與資源支持都將不虞匱乏,才能儕身有競爭力的學校。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黃建忠(1999)。國民小學教育品質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2005)。國中小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師大學報。50(2),
139-158。
鍾以俊(2003)。論學校形象的審美設計。教育研究,24(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