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外師融入中小學的新校園時代來了!93年起,教育部開始為中小學引進外籍英語教師,以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五英語系國家為對象,每年一聘。招聘途徑有二:一是教育部統一招募再分發各縣市學校簽聘,一是各縣市自行招聘進用,兩種途徑約佔各半,經費都由教育部專款補助。
英語外籍教師(以下稱外師)可彌補本國老師英語教學的不足。坊間英語補習班或私校多聘有外師,公立學校因為受到法規預算等限制,反而步調落後。
○外師教學,補強聽說
語文學習的內涵包括聽、說、讀、寫,傳統英語教學最大的失敗,是學生只會讀寫不會聽說,甚至不少研究所博士班畢業者,號稱讀過若干原文書,遇到老外一樣傻眼,況乎中小學生!
過去英語課除了背單字,多重文法,考試也儘考些連美國學生也未必搞得通的細瑣規則。結果呢?英文念了十數年連上大號、小號都不會講,原因就是教學與生活脫節,把英語當成知識在敎在學,而不是當生活工具在演練。
問題在師資,多數老師雖然敎英文卻不會英語;另外,集體升學考試模式,聽、說檢測在技術上有困難,升學不考學校自然就不敎。中小學推展英語聽、說能力,先要經營英語聽、說的環境,而其關鍵在於人,就是師資。並非敎英語的老師就有能力敎聽、說,理想的具備英語聽、說素養的老師,像是通過托福、英檢中高級等檢測、或國外留學者較佳,但這方面中小師資顯然有待強化。
外師的聽、說教學的確比較有利,中師課室師生不習於英語對談,而外師不熟諳中語,學生必須強迫自己聽懂,也要強迫自己用英語溝通,這種情境有助於英語的聽、說練習。
○外師負擔,學校怕怕
儘管外師需求殷切,並非學校都樂意引進,因為必須若干配合條件。首先,學校必須具有與外師合作教學(cooperative teaching)的能力與熱忱的師資;其次,行政人員有意願承擔外師管理的新增事務。目前的做法為中師搭配外師教學,外師並未減少老師的授課量,反而必須與外師作課程教材的統合諮商,要填寫教學日誌,還要做教學效益評估報告等,對英語老師和教務行政,增加若干負擔。
然而,與外師合作的經驗甚為可貴,對英語老師自我專業成長裨益甚大。像敝校的外師來自美國,她帶給英語老師美國的教學觀念與方法,也帶來美國本土文化(native culture)的習慣語法。而異國文化的教育理念與價值觀,透過合作諮商彼此滲透,對老師的眼界與心智成長都獲得相當提升。
○ 偏遠外師,留人不易
教育部國教司科長陳麗嬌說,許多外師分散在全國各偏遠學校,部分因適應不良等問題而先後離開,由於外師人數與目標相差太遠,教育部也授權各縣市政府自行引進外師。例如,93年教育部已經編列經費,核配給各縣市的外籍英師共達369位(教育部,2004),但成功引進的外師遠低於此數。承辦人李鈺美表示,93年教育部引進第一批外師只有5位,二人還中途離去;94年有35位,也有二人中途解約;95年則有44位,截至12月底已有2人離開。另有半數縣市自行引進外師,94年共33位,95年共60位,也都有部分中途解約回國。顯示外師的聘用制度,存在某些必須克服的癥結。
教育部規劃英語外師,初衷類似「教育優先區」措施,旨在平衡英語教學的城鄉差距,所以偏遠地區弱勢學校優先,立意雖善,但執行困難至少有三:
一、生活條件的問題:偏遠地區食宿交通都不便,文化刺激貧乏,休閒娛樂進修機會也少,除非外師都成苦行僧、史懷哲,留在偏遠地區生活意願不高。而且偏遠學校人力吃緊,一遇假日少人聞問,對外師的生活關照恐怕力有未逮。
二、教學效果的問題:偏遠學校學生英語基本的讀寫普遍較弱,需要的是英語補救教學,外師介入可能陳義過高、徒具形式。另外,基於效益考量,目前每縣市平均不到五名外師的窘況下(例如,台中縣大約每50所國、中小才分配一名),把外師置於百人小校或千人以上的中大型學校,效益落差自不待言。
三、學校負荷問題:偏遠小型學校人力單薄,外師事務讓行政負擔相對吃重。林怡瑾(2002)研究外師教學指出,中師英語能力的好壞,影響與外師互動的頻率與深度。因此,偏遠學校的教師人力、英語團隊的運作是否勝任,必須衡量。
○外師來台,為學中文
國內公立學校體系,除了竹科實驗中學等聘用外師較具經驗,一般都還在試行摸索。台灣政經發展已陷入遲緩,聘用外師的優勢有限,尤其已開發的英語系國家生活水準都不低於台灣。教育部訂的外師薪資,從大畢的起薪約59000多元到博士學位的最高敘薪約86000元,除了加發考核獎金一個月,沒有其他福利津貼與退休给付。這個薪酬水準,要吸引先進國家的合格老師飄洋過海、離鄉背井來台灣,而且一待半年寒、暑假才得回國省親,實在不易。也因此敝校連續申請三年,前二年幾乎一切妥備,對方都幾乎是在登機前夕,教育部才來電通知變卦。
上述理解,外師來台通常不是為五斗米,其誘因筆者認為有二:
一是學中文,中國已是「金磚四國」之首,歐美人士學習中文已成風氣,中文即將成為其的第一外語,來台教書其實是半工半讀學中文。但中文字有繁、簡兩系統,「金磚」指的當然是中國大陸,當大陸也開始大量招募外師時,我們的外師來源恐怕面臨威脅。二是遊歷,體會台灣寶島的異國文化、拓展生活經驗也是外師的目的之ㄧ,今年教育部招募的外師有些是退休老師,其目的殆乎如此。在外師的工作安排及生活照顧上,特別要觀照這兩個需求。
○外師管理,不卑不亢
由於學校習於固定的人事制度,對於外師這種體制外的「化外之民」沒有經驗,管理上不免缺乏信心、流於恐慌。教育部開協調會時,許多學校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有些只是雞毛蒜皮,如上課節數、差勤管理、交通、生活照護,甚至生病酗酒、在club鬧事等等,問題瑣碎而滑稽,搞得教育部承辦人員也只能說「請大家多擔待」。其實這些問題多屬多慮,外師都是專業教師,怎會愚癡到生活瑣事都無法自理?哪裡沒有外籍人士?至於如何合作,其實就跟其他老師一樣平常看待,不卑不亢,要求專業分工、協調合作、充分融入。
林怡瑾(2002)研究建議學校遵守契約,以西方機構經營的方式管理,以降低外師的流動率。教育部也提醒,謂西方人凡事講求權利義務,希望各校依約行事,免得引起糾紛。筆者認為有困難,其一、國小的工作繁雜,幾無職員編製,雜瑣諸事都要老師代勞,所以教師聘約準則免不了有一條「其他教學或行政之交辦事項」,這點庶乎包山包海,卻也是老師應分攤的義務。外師比正式老師資淺,何能獨厚?其二、中國人老闆、夥計之間不興權利義務,若初任老師老跟學校爭辯權利義務,先不論其主張合理否,學校主管心理恐怕不太接納。
工作上,既然是老師就一視同仁,包括教學與兼任行政事務都應參與分擔,不因外籍身份而有所厚薄。以敝校為例,因應英語外師的特殊性,所以授課不排滿,挪出部分時間做英語相關活動;也配合敝校行事運作,參加學校的例常會議,如教師晨會、朝會典禮、週三教師進修,輪值導護工作以及其他學校活動等。
若一切校務只能按章行事,學校如何彈性應變、積極作為?筆者與敝校外師Jennifer做職前諮商,陳明國人職場談權利、義務的界閾(Boundary line)不像西方明顯,中國人講人情,只要夥伴默默耕耘、不計付出,無形中就會獲得正向回報,或有形物質酬賞、或無形的社會心理補償,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既然受聘於吾人,理應學習接納吾國吾民的文化價值,這也是外師的一門功課。
本以為外師會表示意見,不料她直點頭稱是。此後懇託諸事,她幾乎都以“yes”回應,敬業態度一流,配合度不輸一般老師,跟一般對外籍、尤其英美人士的印象不同。有同仁敬佩外師的服務精神,卻也為她的辛勞抱屈,但Jennifer只有一句〝I’m nothing〞(沒什麼)。也因此,學校力邀她明年能續約共事。
○生活工作,都應關照
筆者請外師分析美國、台灣教師的甘苦,她謂各有特點。美國家長重視孩子的獨立學習、小組教學與創造思考;臺灣則是傳統的講述教學、重教師權威及教科書本位學習。雖說難以比較,但可以感覺美國老師比台灣難為,台灣有敎師權威較易於管控學生,依教科書教學備課也不必太操心;而創造思考、討論教學法及學生獨立學習活動,都必須老師有周詳的教學設計與生動巧妙的敎法,教學準備與教學過程都相當費神,且歐美老師花在與家長溝通的心血頗多,所以就教學本身,外師來台工作大致不以為苦。
綜觀聘用的經驗,英語外師的生活與工作輔導內容有下列四方面:
一、生活照護方面:主要是衣食住行,首先安頓好住宿環境。其次代為準備交通工具,剛開始可以公車或腳踏車代步,熟了可以考慮機車或汽車,外師一樣具有交通能力,不必過於保護,有的學校考慮專車接送似嫌禮遇過頭。三是告知附近的超市賣場、西式速食店如麥當勞肯德基等,讓外師初步能獨立覓食。四是協助提供手機或家用電話號碼,以便隨時做狀況連繫。
二、教學工作方面:國小約必須上課22節課,現今國小中、高年級每週英語二節課,一位外師每學期大約讓十班學生受惠,對於班數多的中、大型學校來說,不免厚此薄彼。為了讓全校學生雨露均霑,不妨減少外師授課時數,把時間挪做更有效的彈性安排。可做的工作有:巡迴各班教學、安排與師生會話、協助訓練英語團隊、參與英與閱讀的推動、推展學生與外國學生的E-mail交流、規劃主題式的大班拹同教學、歐美節慶風俗廣播介紹等等。
三、育樂需求方面:前面提及外師多有修習中文的需求,可協助其尋找合適的指導老師或補習班,也有外師對中華文化技能有興趣,例如國術、書法、國樂、民族舞蹈等等,可輔導引介學習。鼓勵參加休閒或成長性社團,讓外師除了教學之外可以拓展生活內涵。以敝校為例,外師除了晚間到中文班,課餘還參與了羽球、瑜珈、游泳等活動,忙得充實,讓異域的教學生活有所調劑。
四、假日生活的協助:外師大多初次來台,甚至首度到東方,對於本地懷有憧憬與好奇,一到台灣職前講習接著就是開學工作,當然殷望觀覽遊歷。學校應當提供著名的台灣景點,協助外師前往遊覽,鼓勵或安排老師伴遊或規劃做假日休閒,例如接待外師回家、課餘邀外師餐敘,逢年過節接外師回家共渡等。
○外師加入,學校加分
外師對英語教學與學校形象有正面助益,但也有若干負面效應。聘用外師對學校有利的方面有:一、增進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習於與外國人士開口,見到外籍人士不再恐慌閉嘴。二、提供老師與外師拹同夥伴的共事經驗,提升老師的英語專業素養。三、獲得與外籍人士溝通交流機會,拓展師生文化視野與國際觀。四、外籍員工的聘用管理,催化學校行政肆應變遷的能力,以及涉外事務的經驗。五、外籍教師充實學校多元師資陣容,對學校形象有加分作用。
至於外師教學可能的限制有:一、兩位老師合作教學,可能偏聽說而少讀寫,可能重教學形式而輕教學效果,對於英語學習成就可能不利。二、若干拹同合作方案,教學記錄表、評估單、回饋表、教學週記、會議檢討及文件報告等,增加英語教師的負擔。三、外師的工作準則、聘約、生活輔導與管理,以及教學發展、合作模式及評鑑等,增加學校行政事務負荷。
任何變革與成果都得付出代價,聘用外師雖然有些限制,但外師的加入對學校總是加分作用。學校能夠正向思考,積極面對,外師將為學校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模式,交換教師
雖然引進外師已然進入第三年,仍屬試行階段。學校對英語教學日益重視,外師的需求日殷,教育部應規劃更多吸引外師的誘因,例如提供學習中文、民族技藝、學位進修、國內休假旅遊等福利待遇;學校方面也應本著肆應變遷創新發展、勇於突破提升品質的企業理念,敞開心胸聘用外師參與教學。
目前國中小學的外師總數不過區區數十人,儼然杯水車薪,而普及卻是巨大的財政負擔。採取交換老師的模式,是可行的變通的辦法,國教司承辦人李鈺美表示教育部正有此一規劃,或許可由與各縣市建立的姐妹縣著手。
交換老師原則以留職留薪的方式,由本國支薪,或許只需補助往返機票等費用,不另支薪聘人,對政府財政衝擊最小。而教師到英、美等先進國家教學,對外語能力、教材教法、異國文化、國際視野及人生閱歷都甚有收穫,咸信不少教師樂於嘗試。不過,目前外師採外加模式,同時搭檔中師教學,若交換老師則外師必須取代中師獨自教學,無中文能力的外師能否勝任,是必須克服的難題。#
參考文獻:
林怡瑾(2002)。外籍教師擔任新竹市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4)。外籍英語教師Q&A。